陳媽媽的茶果
昨天到一位80歲的婆婆,陳媽媽的家學整一些傳统的糕點,茶果、砵仔糕等,真的超興奮!陳媽媽年輕時在某慈善團体任伙頭大將軍,每天忙着為106名小孩做飯,真不簡單。忙碌的日子已過,兒孫亦長大成人,陳媽媽閒時弄些糕點給教會的會友品嚐。我並不認識陳媽媽,有幸友人吉蒂打電話給我:『你有否興趣学茶果,砵仔糕等,我們要好好跟陳媽媽学習這些傳统,然後一代傳一代!』那有不好之理!
家有一老,如有一寶。談起吃,眼前的活寶,如數家珍的告訴我們。茶果是客家人的小食,這種黏黏的粉團,粉团裡的filling可甜可咸,我們做了紅豆(甜的)和眉豆(咸的),如果能吃豆的,可以用番薯或芋頭。陳媽媽道,皮重要過料,在街頭買到的茶果賣相十分挺身,因為落了很多粘米粉,皮變得硬,不好吃。粉主要以糯米粉為主,再加些粘米粉、沙糖(僻粉味),用熱水開粉。將料放在一個個小粉團內,然後將小粉团放在一張塗了小小油的糭葉,防黏。(將幾滴白醋放在水盤清潔糭葉十分正)。蒸15分鐘,一個個飽滿的茶果出籠了!老人家靠經驗,不記分量。陳媽媽為了要我們真的要學懂搓皮,要我們再做一次。明顯地,第二批的茶果無論外觀、皮的均勻度比第一批靚仔好多!茶果比想像中容易做,吃着自己親手做的茶果,特別好味!我們要好好珍惜這些活的歷史!